基于办公的 IM 的基础设计

http://blog.codingnow.com/2017/08/im_for_office.html

现在的 IM 在设计上是基于会话的,多个人可以组成一个会话,相当于一个聊天室,当一个人加入到一个会话后,就可以看到从加入开始之后这个聊天室里所有参与人的发言。有的 IM 会把两人对话也抽象成同一个东西,也可能出于优化的考虑把双人对话特殊处理。

所以,这些 IM 在操作界面上会有一个会话列表:表现出来会是联系人名单、聊天群列表等等。选中会话列表中的项目,进入会话查看聊天记录、发言,就是这类 IM 的使用逻辑。

我认为,这种对即时通讯的抽象方式,其实是不适合办公环境的。和日常个人社交环境不同,办公群体其实是一个相对关系密切的团体,我们通常不会拉黑一个同事不让他给你发消息,也不会拒收公司发的通告,也不会因为一个同事平常不和你打交道就拒绝建立联系。项目组里的讨论,也未见得是多么保密的事情,需要防止隔壁组的同事旁听。你也很少会在办公 IM 上和妹子私聊谈人生理想。

我们这几年使用腾讯的 RTX 作为公司办公使用,我就感受到了太多这类设计缺陷。比如,有同事找我有事,我忽略了他的私聊信息;找人一般在对方活跃的项目群组里吼;程序群沦为了日常扯淡的位置,常常同时讨论着不同的问题,线索及其混乱。“群”这个设计,我在很多年前就思考过 ,我一直觉得需要在根本上换个角度看待社交聊天的需求。

我现在的想法是这样的:

作为办公 IM ,我们不应该基于固定会话(群)来设计,而应该是“通知”和“话题”。

所谓通知,就是有人发起了一条消息,他需要把这条消息传达给某些对象,对象可以是人,也可以是某个组织:比如程序、游戏项目组、等等。

组织并非是群那样的聊天室,而仅仅是一个标签,由人来关注标签,而不是去组织这个聊天室里有多少听众。

而话题,则是由消息或旧话题衍生而来。任何通知消息、话题内部消息,都可以变成一个新话题。话题也可以包含在一则消息里转发给某个对象。

用户的客户端应该把所有的通知按时间线排列在一起,呈现在同一个地方。也就是说,无论是谁给我发消息(默认就是通知)都应该投递在一起,而不是像现在 RTX 那样只是在系统托盘里闪烁提醒、也不是微信 qq 那样,联系人名单上多出一个小红点。

而一旦我回复一个通知消息,其实就把这则通知转化成了一个话题,在时间线上,话题内的消息是归属在一起的。同一时刻,无论你的思维切换多么快,其实在短时间内你只能聚焦在一个话题上,所以客户端界面是很容易表达的,把当前话题展开在主界面(通知的时间线)即可,切换话题后自然可以折叠起来。

话题并不是聊天室、它更像是论坛的帖子。一个话题可以有很多人参与(至少发言一次),更应该支持更多的人浏览。我们不应该按聊天室的思路:用户只有在加入聊天室的那一刻开始,才能收到后续的消息,而应该像论坛那样,他只是打开了这个话题帖,可以随时聊天过去到现在发生的事情。话题内的任何一个消息,都可以由用户展开为新话题,老话题对新话题只是一个引用链接而已,并不需要有层级关系,我们也可以把任意一个话题或尚未转化为话题的消息转发出去,如果有人对他评论,就生成了新话题。

话题是一个有时效性的东西,对于办公来说,如果一个话题超过 8 小时没有新的消息,就可以认为这个话题已经结束了。但是事后我们依然可以对老话题浏览,或是继续讨论,而继续讨论就是生成的一个新话题了。

只要生成话题足够方便,每个用户的主时间线上就只会有不多的通知消息,信息传达更为有效。而管理每天的消息、检索旧消息也有很强的时间线。不像现有的 IM 群聊天,每天的聊天内容会被自然的组织成话题,这些话题上标识了参与人数、归属的组织的 tag 、继承于哪个父话题或通知、经历的时间段、衍生出哪些后续话题,等等。

即使是两个人之间的对话,也同样应该是话题的形式,而不应该把消息直接组织成一长串的聊天历史。话题未必有明确的主题,只是一种更自然的信息聚合形式而已。

对于办公场合来说,有意个最重要的优势:用户群有足够的自律。基于这种自律,我认为上面的思路若实现出来很容易推广使用。

在自律之外,或许还需要一些权限管理。这些权限管理应该是相对松散简单的,主要是限制用户订阅特定组织的 tag (比如一般员工不能订阅管理层的 tag ),限制围观特定话题(比如两人之间的私聊话题默认就是不对第三人开放权限的),话题可以锁定不准转发。权限设置的细节还需要进一步推敲。

赞(0) 打赏
分享到: 更多 (0)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