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转载]我的软件用了那些技术 - Sam Xiao - 博客园

[转载]我的软件用了那些技术 – Sam Xiao – 博客园.

好多技术人员都有一个通病,不关注用户的需求,产品的可用性,只看使用的技术的新不新,潮不潮,这就是所谓的技术发烧友。

这段时间,断断续续的开发一个WPF的软件,也拿出来Show一下。要不放在硬盘里就发霉了。

热点一:SOA的分布式理念

现在的开发理念,不管是企业级的ERP,还是网站式的应用,都涉及到了SOA的分布式。就拿一个比较典型的网站来说吧,做网站的童鞋们对 CAS,SSO这些关键字并不陌生吧,实质就是应用了SOA的理念,把一个网站平台的认证授权单独抽取出来独立成一个系统,其它业务网站的认证授权都以这 个为基础,实现了单点的登录,授权。其实在企业级的ERP中,我们也是这么干的,我们把认证授权提取成一个独立的基础平台(这个甚而平台有可能包括:公共 基础数据系统,消息系统,工作流,报表)的一个子系统,其它业务系统都围绕着这个基础平台进行开发。如下图所示,把每个业务系统的权限都提取出来,放在基 础平台。

因为这是一个基础开发平台,所以必须为别的应用程序留下服务接口,方便的与别的应用程序通信,实现其软件的价值。

热点二:WCF的安全机制(拦截器)

我们把通用的功能都提取出来组成了一个基础开发平台,以后的业务系统都只关心业务固然是好。不过有点乌托邦了。你想想,业务系统与基础系统怎样通 信?怎和样保证通信的安全,这个问题曾经困扰了我好久。系统之间的通信,大家不约而同的可能都想到了Web Service或者WCF吧,不过怎样保证Web Service,WCF的安全呢?我还看到过有人用JavaScript来调用web Service(Web Service做的是CRUD的操作),这是把自己的衣服脱了赤裸裸的让别人来攻击,给我吓出了一身冷汗呀!

那我们怎样来保证Web Service 或者WCF的安全呢?最笨的方法可以为每个WCF或者Web Service定义两个参数(一个用户名,一个加密码的密码), 或者再改进一下定义一个Token的参数(这个方法我这样做过,鄙视自己一下),有的为了代码看起来更优雅一些,在请求服务时把这个Token写在 Header里。然后在执行Web Service 或者  WCF的主体之前,根据传过来的参数在数据库里查询一下,判断这个请求是否有权限。不过一些中大型的系统,一般都会有上百甚至几千个Web Service,每个服务都定义一个参数,或者在Header里定义一个键值对,是不是显得代码很臃肿呢?我们针对这样的问题,我们采用WCF特别的机制 拦截器。 WCF中的拦截器其实就是AOP的一个实现,当然这个实现我们也可以自己来写。

在调用每个Web Service或者WCF之前,我都加一个Token在Header里,这个动作,我们完全可以公用,就是采用AOP技术。

在公共基础平台接收到请求的时候,同样可以用AOP的技术,判断Token是否有效。具全实现看源码。

热点三:WPF

在bs结构的系统中,HTML5的UI比较有前景,在cs结构的UI中,我想WPF应该有她独特的优势,在这儿我们暂时不讨论平台的好坏,技术优劣。且看我怎样用WPF来实现一个软件的UI。

1)个性化的菜单:

2)炫耀的表单验证

3)自定义,动态生成xaml的模板

4)目前正在用mvvmlight改写原有的代码。

这些亮点都不得不让我用WPF,这是一个技术爱好者的执着追求,是我的理念。

热点四:Code First

我们什么SOA, AOP, IOC等热点技术都用上了,千万不要拉下了ORM,ORM有Ibatis, hibernate,daper等,但是从性能,可使用性上来说各有千秋,没有优劣,但是我感觉在.net平台上,只有entity framework才是真正的可用orm。entity framework有三种模式,mode first, database first, code first。我为什么在这个项目中选择code first是有原因的。因为我定义的实体,既想作为生成数据库的定义,又想作为WCF中数据传输的数据契约。往往单方面从一个技术角度来看并不难,但是技术与技术叠加,就会出现很多稀奇的问题。我上一段代码片段:

其中红色的是WCF数据契约的标识,蓝色的是Code First的数据定义。把这两种定义都集中在Model上,减少了业务层代码,业务层重点放在了处理业务上。

 

总结:

此软件在用户操作体验,代码结构上都有待改进的地方,在上文的介绍中,你对某个东西感兴趣可以在博客园发短消息联系我,一起探讨,共同进步。

如果想获取源码,可以请我喝一杯,毕竟辛苦了好久,支持我一下。^_^  源码下载

赞(0) 打赏
分享到: 更多 (0)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